四面環海的台灣,約36,193平方公里,和其他國家相比,在地球儀上只有一小丁點的面積,但島上的生物多樣性比例卻是比其他國家來得豐富,台灣各地形海岸及地理環境,礁岸、沙岸、岩岸還有珊瑚地形,各種山脈地形也運養著許多種類生態資源,如此精彩的台灣,是不少學者專家、甚至是喜愛探索的旅人、遊客的最愛。
隨著各類海、航空運活動途徑,世界各地不同物種也來到台灣這塊土地,其中多數因為商業行為,而進口到台灣的物種(或者走私進入),在一時的瘋迷後冷卻,不少在沒有相關措施的預防下,背不當放生、或者棄之而擴散,悄悄地在台灣生根發展,開始為及本土物種的生存環境,甚至造成本土多數物種面臨瀕危消失,有些物種甚至會危及我們的生活安全、農漁業損失。
究竟在我們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有多少已深入但我們卻不自知的外來入侵範圍呢?讓我們一起來找找吧。
例如被譽為原始生態系的生物先驅「地衣」,對環境的空氣污染尤其敏感,可作為空氣品質的指標。過去許多人談到生態,就以為是要去保護黑面琵鷺、台灣獼猴或梅花鹿等樣版動物,殊不知生活於我們屋角石縫下的蟾蜍、蜈蚣,或長於枯樹上的苔蘚菇菌均是貢獻於生態的一環。然而,唯有確保這些基層生態環境的健全,才能使高級的生物有豐富的食物基礎,才能促進生物多樣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