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需要瀏覽器支持(啟用)JavaScript,如未支持(啟用)部分功能將無法啟用。
本廠位在南投縣仁愛鄉周邊,主要含括萬大部落、親愛部落、松林、萬豐與霧社部落一帶。興建於溪流與山林之間,同時具有森林生態系多樣之物種組成,亦包含溪流生態系特殊之功能地位。
萬大發電廠是早期萬大發電所與霧社發電所的總稱,其電力水源有兩處,分別來自霧社溪與萬大溪,發電後之尾水再流入濁水溪中,在發電廠出水口處,便寫有「涇渭同功」四字。
霧社水庫為臺灣早期規劃之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竣工後蓄集濁水溪水供下游民生使用。由於萬大發電廠賦予的重大責任,早年並未開放遊客參觀,生態環境保存良好,因此萬大發電廠在一般民眾眼裡宛如披上了一襲神秘的面紗。
霧社壩:
日本時代及戰後復工初期霧社壩是以火山灰混凝土建造的,只是目前無法明顯分辨出來!
美國內政部墾務局把日本人設計的直線形壩改為拱形壩。這使得霧社壩成為唯一由直線壩及弧形壩所構成的水壩。
霧社壩,唯一的直角壩。
斑駁的照片,年代久遠的故事,蘊含多年如一的認真。
發電所內日治時代的建築物,都還保存得相當完整。
萬大發電廠是唯一廠房內安裝2種不同類型的水輪機:佛蘭西式水車與Pelton(偑爾登)式水車。
萬大電廠同時擁有「慣常式」水力發電的三種方式「川流式」、「調整池式」與「水庫式」。
揚水站,內有抽水機。
調整池式為在離峯時將引水隧道的水用抽水機抽放至上方調整池內,用電尖峰時再將池內水放回引水隧道內,以增加發電量。
調整池式仿似抽蓄發電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