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需要瀏覽器支持(啟用)JavaScript,如未支持(啟用)部分功能將無法啟用。
本電廠將舊郵局(規劃整修為「環境教育站」,已於104年5月完工。參觀者可透過活潑的圖文了解大豆的特性,也可戴起耳機聆聽電廠周邊冠羽畫眉的叫聲,或在路線圖看板及按鈕燈光控制台探尋的私房景點。
以建於教育館外的萬大活水為模型中心,巨型的看板告訴您:萬大發電廠與霧社水庫的關係、娓娓道來她轉為生態電廠的初心、並用大事紀的方式讓您了解萬大發電廠的建造歷史。
台灣大豆,為什麼值得復育呢?大豆的生長時期是哪時候呢?台電如何復育台灣大豆的?在這,可以一窺端倪喔!
翻翻看,可以發現「面天樹蛙」的生態、「台灣鳳蝶」的麟翅,「紫嘯鶇」會吃什麼食物呢?!
日式宿舍建築內的構造顯現日本建築格局友善環境的用心,值得您親身探索。
早期臺電員工宿舍與訪客宿舍,木質的日式建築風格,具有在地色。
日式宿舍的周圍種有日據時代即有的櫻花、楓樹及梅樹,除增添宿舍周圍的景致外,也成為霧社血斑天牛的棲息地。
洞內內光,宿舍溶入附近山林,以日式造景營造整體環境。
2005年,台電進行萬大水庫松林分廠環評時,意外發現台灣大豆的蹤跡。
原生大豆雖沒有食用價值,卻可:減少農藥使用量。提供新的工業原料。具抗蟲及抗病特性,減少作物損失,提高產量。
2006年起推動生態監測工作,歷經9年的監測及採種復育成功,使台灣稀特有種的大豆又在南投縣仁愛鄉萬大地區恢復生命力。
100年度本廠共收穫台灣大豆種子共約77,600粒,其中50%貯藏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種子庫。本計畫每年持續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