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需要瀏覽器支持(啟用)JavaScript,如未支持(啟用)部分功能將無法啟用。
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是一種來自大自然的能源,像是太陽、水、風或是地熱等,是一種相對於會消耗、 不可再生的能源選擇。現今正處於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行政院於106年推出的建設國家5大施政目標,其中綠能矽島, 是將整合創能、節能、儲能及智慧系統等4大面向,持續推動「太陽光電2年計畫」、「風力發電4年計畫」, 以及沼氣發電等其他再生能源開發計畫,打造全國成為安全、潔淨永續的「綠能矽島」。
太陽能又可分為太陽熱能和太陽光能,「太陽熱能」是先將陽光聚焦後轉換成熱能, 再轉換成電能,而「太陽光能」則是靠太陽能板直接將陽光部分頻率的光能轉換成電能,一般來說,太陽能板日照面積越大,可產生的電能也越多。 更多資訊
台電公司針對太陽能發電,已完成太陽光電第一期計畫,並持續執行與規劃第二、三期計畫,已完成的總裝置容量約18.236MW。
發電量要好,需要充足的陽光,再加上適當的建置方向與角度。依據太陽能板建置地點,分為地面型與屋頂型, 「地面型」適合建置於土地面積較大且無遮陰的地區,可與士農工商等各產業經營結合, 而「屋頂型」則適合建置於都市或有既有建築物的地區,例如學校、公家機關、商辦大樓和住家屋頂等,同時還能降低室內溫度2-3度。
以地理位置條件而言,台灣地處亞熱帶,日照充足,適合發展太陽能發電。 太陽光能的評估在於日照強度與日照時數,台灣地區從中彰、雲嘉、臺南,一直到屏東,這兩項指標都非常好。
台電針對風力發電,已完成風力發電第一至第四期、澎湖湖西、中屯及金門金沙計畫,並持續執行與規劃第五期計畫,目前(除第五期計畫)總裝置容量約303.16MW。
發電量要好,需要足夠的空間、穩定的風力及風向,避免遇障礙物時損耗風能,亦可延長風機的壽命。 風機建置地點可分陸域與海域型,「陸域型」舉凡陸域上所有地形,幾乎都可以建置, 不過礙於法令與飛安等限制, 有些地區儘管風力很強也不能發展,例如機場附近、生態保護區、或是候鳥或瀕危鳥類經過區等, 「海域型」又稱為離岸風力,雖然存在較高的技術門檻及開發成本,但海域的風能較豐富、風能耗損較少,再加上陸域可建置的地點多已被開發, 目前大多轉以發展離岸風力為主,也是未來風力發電的趨勢。
臺灣每年有半年以上的的東北季風,部分地區具備優越的風能潛力,尤其是臺灣西部沿海及澎湖群島的強勁季風, 帶來了無比豐沛的風能資源。
地球核心溫度超過4000℃,地球內部蘊藏了巨大的熱能,這股熱能的溫度會隨著與地核的距離越遠,其溫度越降低,這種溫度隨深度變化的現象即為「地溫梯度」; 而有了熱源,如何把地熱取出使用則會因不同位置的地熱水地層的流體相態與成分不同而有所差異,台灣地熱資源多屬「熱液資源」,大多以熱水的形式儲存於地層中, 水蒸氣含量僅5~15%,故溫度多在160~200℃,屬於較低溫的地熱資源,例如清水地熱熱液產出的相態為蒸氣與水的混和態,而大屯火山系統出產的熱液則為蒸氣型態為主; 而根據出產熱液不同,也需配合不同的發電機組。想發展地熱發電,前期大量的地質探勘等事前調查是必要的,也是地熱發電成本中佔比最重的項目。
臺灣位處環太平洋火山帶,國內具開發地熱潛能區有26處(工研院, 1994), 理論蘊藏量約有1,000 MW, 其中500MW集中在大屯火山區,屬於火山型地熱系統;其他500MW則零星分散,又屬板塊擠壓形成的變質岩型地熱能。另離島部分,綠島地熱潛能達2000MW,地熱資源堪稱豐富。